2012年7月26日

小儒一論中庸之道/從太極拳說起



為什麼論中庸之道要從太極拳說起?
因為大家所熟知的太極拳就是古代孔子所創的中庸之道在今天還能找到的殘留物。從歷史記載看,孔子所創的中庸之道自秦始皇焚書坑儒後就已經消失,至今已二千年。其實,它並沒有真正消亡,而是在政治迫害的情況下,從儒家學堂潛入民間,以曲曲折折的方式演化成今天的太極拳。
由此說來,論中庸之道當然就應該從太極拳論起。因為二者之間的關係是一脈相承,有中庸之道才有太極拳,有太極拳才能順藤摸瓜,找回失傳的二千年的中庸之道。
小儒這篇小文不是通過史料來證明中庸之道向太極拳的演化過程,(史料所能提供的,永遠只能是些旁證材料,並不能證明二者真實的血緣關係),而是從理上來看二者的源流關係,考察二者是不是出自同一個理,這個理是不是由同一個人創造的。如是出自一個理,它們二者就是親子關係,具有相同的遺傳聯繫。這時,小儒就能得到一個確實的認知:太極拳是中庸之道的遺傳物;中庸之道是由孔子發明的,因此孔子是它們的共同祖先。要做到這一點,小儒就得從太極拳理開始探索。


太極拳是一種擁有廣泛群衆基礎的體育運動。在今天的世界上,它幾乎成爲中國文化的代名詞。人們或受益於太極拳的保健治病效果,或被它的“以柔克剛,後發制人”的拳理所吸引。然而,太極拳爲什麽能具有保健作用?爲什麽能夠“以柔克剛”?這些問題都需要理論來回答。太極拳是一種擁有廣泛群衆基礎的體育運動。在今天的世界上,它幾乎成爲中國文化的代名詞。人們或受益於太極拳的保健治病效果,或被它的“以柔克剛,後發制人”的拳理所吸引。然而,太極拳爲什麽能具有保健作用?爲什麽能夠“以柔克剛”?這些問題都需要理論來回答。
恰恰是在理論上,人們對太極拳的探討遠遠跟不上今天實踐的需要。前人曾給我們留下一些經典的太極拳論,如王宗嶽《太極拳論》,張三豐《太極拳論》,陳鑫《太極拳經譜》等。這些經典都十分精闢的規範了太極拳的基本原則。然而,古人用的語言十分簡練,其要點原則大多點到爲止,沒有過多解釋,今天中國人的思維習慣已經完全白話化,不明白說清,理解起來就會有困難,甚至造成許多誤解。至於說到應該用今天人們已經習慣了的理解方式來解釋今天的實踐時,太極拳的傳統理論差不多需要整個地重新闡發。
過去太極拳主要是家傳、秘傳,真正習太極拳的人並不多,理論研究的問題並不十分突出,聽師傅的就是。今日太極拳對社會的影響已不同於過去,它已爲一種世界性的體育運動,學習太極拳的人何止成千上萬。然而,習拳不識理,只能成爲拳手。太極拳妙處何止於此。人們若要想通過太極拳修身養性,就得習拳得理。在某種意義可以說,懂不懂太極拳,不在習拳時間的長短,也不在是否有名師指點,而重在一個理字上(師能點在理上者,才爲明師)。
恰恰就是理論方面,太極拳沒有跟上發展的需要。


理論的困乏促使小儒開始的探索太極拳之理。在探索過程中,小儒很快發現,太極拳最神秘之處,莫過於它的氣機氣理,其要領為“氣沉丹田,虛領頂勁。”通過對這一要領的探索,小儒弄明白了太極拳與儒家中庸之道之間的關係,並進而證明,太極功夫之理實爲孔子所創。小儒希望通過此文,能對學儒者及學太極拳者都有所幫助:讓學儒者明白,原來通過學太極拳而學儒,能讓學儒者領會儒學真正的內涵;讓學太極拳者明白,通過學儒而學太極拳,能找到提高功夫的捷徑。
一講到“氣沉丹田”,人們就會抬出一堆書來說,“這有什麼神秘的,書上都寫得明明白白。”
真是這麼回事嗎?
現在市面上一般介紹太極拳的書籍,從理論方面看,其主要傾向是用生理學、力學等現代自然科學知識來解釋太極拳。
我們隨便引一段:
太極拳採用“氣沉丹田”,呼吸時膈肌和腹肌的收縮和舒張,使腹壓不斷改變,如腹壓增高時,腹腔的靜脈受到壓力的作用,把血輸入右心房;反之,當腹壓減低時,血液則向腹腔輸入,這樣,由於呼吸運動提高了心臟營養血管的功能,促進了血液迴圈,因而加強了心肌的營養作用,改善了心臟的營養過程,有助於保持心臟、血管和淋巴系統的健康。
───摘自顧留馨《太極拳術》


讀了這樣的文字,我們是否對“氣沉丹田”以及太極拳有些概念了哩?當然沒有。反過來說,我們是否由此而增加了一些科學知識了哩?那也只有天知道。因爲這些知識太零碎,對讀者形不成一個準確的認識。而且,對於無法觀察到心臟的具體運作過程的一般老百姓來說,這些說法實際上比太極拳本身還更神秘難懂。
然而,這樣的解釋在今天已經很普遍,隨處可找到許多。本來,爲了具有時代特徵,把一些不沾多少邊的自然科學知識作爲科學花邊來貼一貼,這也無妨。但如果這些花邊太多了,就把太極拳本身給全部蓋住了。
可悲的是,這種情況已經成了一個時代病。今天講中國學問的人,一定要把中國學問放在科學的袋子裏,似乎才算是有理,才算是進步,講起來才理直氣壯。這樣一來,做學問的人自然是進步了,也理直氣壯了,而它的代價是,中國學問必定要退步了。因爲沒有人能夠通過掌握這些知識而學會或懂得太極拳。
”氣沉丹田”是太極拳的一個重要原則,幾乎所有太極拳老師都這樣教導學生。要明白“氣沉丹田”在太極拳裏的重要性,首先必須弄清楚太極拳是幹什麽用的。
陳氏太極拳理論家陳鑫把修煉太極拳的基本目的歸納爲:“內用以修身,外用以克敵”。
“修身”?這不就是孔子的用詞嗎?這不就是把太極拳與孔子扯上關係了嗎?
而且,由於“氣沉丹田”是“修身”的內在機制,這又把孔子跟“氣”扯在一起了。


講太極拳就不能不講“氣”。一講到“氣”,難免會招至學科學的人無數的責難,以至於許多研究中國學問的人,一碰到“氣”就不敢大聲說話。
在這一問題上,人們經常碰到的責難是:你說有氣,拿出來我看看。爲了拿出“氣”,社會上就出了許多氣功師和江湖騙子。另一方面,一些太極拳師爲了回避指責,又挖空心思用“科學理論”來裝飾太極拳。從此,“氣”被庸俗化了,太極拳被窒息了。
我們說,“氣”可以是一個哲學概念,以上的責難,就像要求人們拿出一個“物質”或者“精神”來一樣幼稚。這個世界上本不存在一個叫“物質”或“精神”的東西,對於這些哲學概念,我們只能在哲學層面對它們的屬性進行規定,不能拿出來給人看。這一邏輯同樣也適應於“氣”。
“氣”也可以是一個具體的存在。它就像物質和精神那樣,每個人在自己身上和周圍都可以找到。誰不知“和氣”?誰沒有過“生氣”?誰沒經歷過“慪氣”?誰不羡慕“福氣”?中國人就生活在“氣”,還需要讓別人那裏拿來看嗎?
外國學者通常把中國講氣的文化歸結爲中國神秘主義。這當然是可以理解的。因爲他們的文化把世界的本體歸結爲精神與物質,所以他們要麽講唯物主義,要麽講唯心主義,不知道有氣這回事。而儒學卻走了另一條道路。小儒沒有理由相信,孔子會不懂得何爲物質、何爲精神。但是,從儒家列祖列宗祖先開始,就不喜歡要麽講物質,要麽講精神,在這兩個極端中間跳來跳去,而是要去找一個兩者間的仲介,或者說聯繫二者的橋樑,抓住這個仲介,就能把兩端帶起來。儒學找到的這個仲介就是“氣”,並把它作爲宇宙的本體來討論。因此,幾千年來,儒學的基礎就是氣一元論宇宙觀。
因爲現代科學用它自己的方法證明不了“氣”的存在,就說它是中國文化的神秘主義象徵,這十分不公正。說它是迷信,那就更沒有道理。相反,如果用儒家的眼光來看現代科學,說它是准迷信,反而有些道理。我們今天所知道的那些科學道理,主要是通過少數科學家在試驗室反復試驗得出的成果,然後通過傳播媒體把這些成果告訴大衆。而從大衆的角度講,因爲他們不具備各種專業知識和缺乏試驗手段去證明科學家的結論的正確性,對這些科學結論就只能採取信與不信的方式態度去接受。這當然就是迷信的根源。
由於現代科學的突飛猛進,改變著每個人的生活,所以大多數人都願意對科學採取相信的態度。假如說因爲科學家不能在試驗室裏證明上帝的存在,所以講上帝是迷信,那麽這一邏輯同樣適合於科學。由於大多數人不能夠去證明他們所知道的那些科學道理的真實性,事事去講科學也可以說是一種迷信。而這樣的邏輯卻不適應於關於氣的理論。儒家那套東西,並不需要人們去相信它。因爲任何想瞭解它的人都不妨去試一試,每個人都能通過自身的實踐證明它。實踐得越多,證明得越徹底。只要接觸它,就不會懷疑它。如果不接觸,就是不懂它,不存在信不信的問題。
理論的困乏來自於今天人人都講科學倡明,其結果是中國的學問被越倡越不明。小儒並不想貶低現代科學的意義,也不認爲沒有必要用現代科學手段去研究太極拳。問題並不在於此。問題在於我們絲毫沒有理由去誇大現代科學的意義。它只應該呆在適合它的位置上。用現代科學手段去研究中國傳統學問所能得的“科研成果”,只能表示現代自然科學體系中的一個邊緣學科的成就,絲毫代替不了中國學問自身和自身的發展。這就像假如儒家用陰陽五行的學問、相生相剋的方法去研究生物學,無疑會使生物學産生一個全新的領域,即儒家的新領域,而這絲毫代替不了現存的以進化論爲基礎的生物學本身的發展一樣。
小儒不打算在此文展開討論“氣”的問題。這不是三言兩語能夠說得清楚的。而且,這種討論也許會導致一場儒學與現代科學的大論戰。這可把問題弄複雜了,這篇小文承擔不起。此文僅限於探索太極拳的氣機氣理。因此,權且把“氣”的存在作爲一個不用懷疑的基本前提,以便讓我們能夠進入細節。


如果說“氣”是中國學問的基本概念的話,那麼“氣”成爲了“正氣”,則是儒學的特有概念。在傳統中國,只要講到正氣的東西,都跟儒學有關。而太極拳恰恰就是修煉“正氣”的技術。
說到“正氣”,略懂一點中醫理論的人大概就會明白,為什麼打太極拳能夠修身了。
這是因爲太極拳的修煉過程是一個培養體內正氣的過程。按照中醫理論,病爲邪氣,健康爲正氣。打太極拳使正氣充沛了,邪氣自然無地生存,身體和精神狀況自然就好。因而,認識到修太極就是修正氣這一點,就能明白爲什麽打太極拳會起保健治病的作用。
所謂“外用以克敵”,這也是正氣運用的結果。太極拳又讓我們獲得一個很有用的認識:正氣不但如醫家所說可以保健,而且可以用於克敵,只要你會用。總之,我們可以把練習太極拳的目的概括爲一句話:培養正氣。


怎麼一下子從“氣”跳到“正氣”,接著又是“修身”,還“克敵”?這是怎麼回事?這一切又跟孔子有什麼關係?它們間的邏輯關係在哪里?
別著急。請讀者讀到本文結尾,一切自會明瞭。
讓我們一步一步來。


小儒新明二零一八年春於法蘭西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