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儒格物一:從何說起
一、從何說起
網上流傳這樣一個段子,叫“儒家是怎麽跟人對話的”, 大意如下:
學生: 報告, 我不贊同儒家觀點。
儒家: 去把六經通讀三遍。
學生: 報告, 讀完了, 還是不贊同。
儒家: 能背出來了麽?
學生: 報告, 背出來了, 還是不贊同。
儒家: 能倒過來背了麽?
學生: 報告, 能倒背了, 但是還是不贊同。
儒家: 混蛋, 那是你還沒讀懂!從頭再去讀!
這個段子有點誇張,但描繪的事兒並不離譜。這是對當下學儒誦經的現實的嘲諷。
學儒誦經,表面上看是在學儒,實際上與儒道背道而馳。
人家已經是有觀點的人了,卻要讓人像小孩一樣去背經,不去論理,學生自然是即便能倒背如流也不贊同。爲什麽?
因爲理不明呀!
請問,能倒背五經者,能證明地球不是園的,而是方的嗎?
如果能證明,何必讓學生去背經,應該直接向學生講清道理。只要講得對,學生自會同意。如果不能講理,即便能把儒家經典都倒背如流,那又有何用?
可見,不懂教不懂,教出來的學生廢物一個,除了說話寫文能引經據典外,還能做什麽?
給他一支軍隊,能帶兵打仗,得勝而歸嗎?
給他一個公司,能讓其産品獲得市場和同行的好評嗎?
給他個城市,能治理得市區優美整潔,市民安居樂業嗎?
讓他去參加總統競選,能成功贏得競戰,成爲一流政治家嗎?
之所以舉以上之例,小儒是籍此說明,孔子所傳的儒學,是一門經世致用的學問。學儒者,不是使自己學成一門技術專長,從而能受聘於大公司,得到一份條件不錯的工作。學儒者,是學自創大公司的本事(用孔子的話說叫“生大業”),是學給人合理分配工作的能力(用孔子的話說叫“治人”)。由此可見,經世致用是儒學與當今之世任何學問的最大不同之處。學成後,小則可以在各行各業安身立命,成就自己的事業,大則可以治國平天下,留名清史,光宗耀祖。而無論成事大小,學成後的儒者都能成爲有尊嚴的文明人。這是最重要的一點。它使儒學不像今天那些諸如科學與宗教等時髦學問那樣,學成後或者承認自己是猴子變來的,或者承認自己是上帝的羔羊。
那麽,儒學該從何學起?
根據先師孔子的意見,做一個儒者要修成八段功夫。這八段功夫就是: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修習這八段功夫,要循序漸進。因而,學儒的第一門功課,就是從格物開始。
二、小儒格衣
講到格物,先輩王陽明有個格物的故事不能不講。
王陽明年輕時候,爲了實踐孔子的格物學說,就與朋友一道,選擇了自家花園亭子前面的竹子來格。他對著竹子靜坐七天,用盡心力,結果什麽都沒格出,反倒勞累成疾,自己大病一場,於是歎道:“天下之物本無可格者”。
王陽明格竹失敗了,格物這道門坎他沒跨過。他之所以失敗,是因爲格物的方法不對,不是孔子的學說不對。王陽明老兄受佛道影響較深,他用佛道冥思苦參的方法去格物,自然是要失敗的。老子對物打坐,能夠做到“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王陽明沒有老子如此之功力,他老哥對著竹子就只能恍兮惚兮,什麽也看不清,惚兮恍兮,病倒了事。
其實要論格竹,不必去借佛道之法,用人類最古老、最原始的分析觀察之法足夠。破竹而入,大小定能格出個理。這事居然無人爲王陽明點破,足見古代儒者是有一些迂腐之處。不過王陽明格竹失敗,並沒有讓他懷疑孔子學說的正確性。他老哥乾脆跳過格物這一步,來個直指其心,一竿子進到正心誠意的境界。這正是王陽明的過人之處,由此使他成爲講心的專家。但他這一跳,也跳出個毛病來。他做了個不好的榜樣,從而使他那個時代的儒生,比起今天的知識份子來,少了許多關於物的知識。
今人這樣點評古人,難免有失公允。因爲今日是科學昌明時代,學人都學科學知識。科學是專講分析觀察的學問,爲此還發明了許多諸如望遠鏡、顯微鏡等工具,使得分析與觀察簡單得就跟玩一樣。王陽明老哥若是生在今日,注定也會像科學家一樣,玩物不舍,成格物的專家。可見王陽明格竹失敗,並不是他的智力不夠,而只是由於歷史的局限性。
有了科學的幫助與提示,今日的儒生格起物來就方便許多。
請看小儒格物吧。
小儒眼前沒有竹子,就從眼前一件衣服格起。
眼前這件衣服之所以對小儒有意義,其一是因爲它有讓小儒喜歡的顔色,其二小儒摸到它,感覺很柔軟舒服,其三是小儒穿在身上能保暖。這三點就是這件衣服對小儒的全部意義。
那麽,這些意義是從那裏來的?
不格物不可能知道。
要格物,就得進到衣服內部去。而進入內部的方法有兩個:一是放大物體,二是縮小自己。這兩個方法都能使人找到進入內部的大門。
好了,就像童話故事情節那樣,小儒縮小自己,像一個細菌那樣進到衣服內部,看看究竟是什麽樣子。
第一格,小儒進到了一個網路世界。粗大的紗線絞來絆去,好像是到了原始森林,讓人行走艱難。可別真以爲是到了森林。這地方可不好玩。既沒有飛鳥,也沒有小兔,更沒有新鮮空氣。這些地方只會有專吃人血的蝨子,碰上一個如同碰上了恐龍,趕快逃命吧!
小儒鑽進了紗線,進到了一個叫纖維素的世界。這裏七橫八豎著一些叫纖維素的東西,像一條條乾癟的蛆蟲,讓人渾身起雞皮疙瘩。趕快離開吧。
進了纖維素,就來到了一個叫葡萄糖的世界。據說這裏的葡萄糖是可以吃的。請不要以爲這次進了餐館。這東西絕對不好吃,吃下去人會嘔吐。能吃又不能吃,那就留給魔鬼去吃,即便免費小儒也不貪這小便宜。還是趕快上路。
從葡萄糖而入,小儒進到一個叫原子的世界。這個世界就像是一個堆煤球的倉庫,裏面全是些長相一模一樣的小球。據科學家的研究,這些樣子看起來一樣的小球,質量卻不相同。現在科學家已經能分辨出103種不同的質量。至於在葡萄糖原子世界裏,主要存在兩種小球,一種叫碳原子,一種叫氫原子。由於這些小球的重量各不相同,小儒沒辦法用它們來做球類遊戲。不好玩,走吧!
小儒選擇了氫原子鑽了進去,鑽到了一個叫粒子的世界裏。哇!想不到這裏竟然是一個巨大的空間,裏面好像什麽都沒有,全是空的。仔細看還是能找到一些東西。就像在一個足球場大小的空間裏,有幾個足球那樣大的小球,中間的一個定在空中不動,周圍幾個小球圍著它轉,如同太陽系裏的行星圍著桓星轉那樣。小儒以後查書才知道,中間的那個不動的叫原子核,周圍的幾個運動的叫粒子。格物格到此,小儒才看到了一個真正希奇世界。
出於好奇,小儒急於要鑽進原子核裏看個究竟。
突然警報響起。一個聲音從空中傳來:“軍事禁地,禁止入內!”
後來有科學家向小儒解釋,原來這原子核的密度極大,裏面蘊藏著巨大的能量。科學家們用它來製造氫彈。據說這種炸彈一個能摧毀一座城市,儲存上千個,就能毀滅全人類。小儒這才明白,難怪原子核這自然物成了軍事禁區,老百姓禁止入內。
秀才遇到兵,有理講不清。格物格到此,已沒有必要繼續往下格了,越格離小儒衣服就越遠了。
本來是會爲了尋找衣服的真實意義,小儒才去格物。格著格著,衣服不知道格到哪個西方極樂世界裏去了。一路格來,格出了一大堆與衣服無關的知識,可其中偏偏沒有小儒要找的道理,衣服卻弄丟了。
格物格到此,要的沒得到,不要的卻來了一堆。究竟哪里出了錯?
三、分虛實
還得從頭來分析。
這件衣服對於人的視覺和觸覺來說,無疑是一個真實的物質存在,這沒錯。格物所用的放大縮小的方法也沒錯: 這個方法的確能讓小儒進入衣服的內部。可是,當人們借助放大鏡、顯微鏡等工具去格物時,就犯了一個錯誤:這些工具讓人只看到物質。
從一個物到另一個物,從衣服到紗線,從紗線到纖維素,從纖維素到分子,從分子到原子,從原子到粒子,工具讓人這樣一路走下去,處處讓人能觀察到這些物體的形象。但是,這種情況其實並不真實。工具讓人一直在犯錯,讓人在格物時,每格一步,就漏掉了一個重要的東西:“虛空”。
人如果真能變成細菌大小,不需要借助工具就能進到衣服內部,就會發現,在經緯紗線構成的網裏,其實有兩個東西,一虛一實,“虛”的是紗線間的網洞,“實”是紗線本身。這時,格物讓我們在這件衣服裏分出了最初層次的虛實。 我們暫且把虛處抛在一邊,先來看實處。繼續格,紗線原來又是存在於一個特定空間裏的一根根細細的植物纖維。我們繼續把虛處抛在一邊而專注於考察實處。從分子層次、原子層次到粒子層次,這樣對物質實體一層一層地格下去,我們就會發現,每當我們發現一個物質實體時,它都是存在於一個特定的空間中。無論它是處於物質的哪一個層次,這一特性都不會變。
--這就是“分虛實”的過程。
簡單說,儒家的格物功夫,就是分虛實。虛實分到底,就能在宇宙間分出宇宙的虛實結構來。而儒家的一切道理,又都是從宇宙的虛實結構中演化而來。
“分虛實”的過程是不是一個“無限可分”的過程呢?
在唯物主義哲學裏有一個物質無限可分的命題。就像一根小木棍,如果人們有辦法的話,就可以把它無限地分成兩截。這是古希臘哲學中的經典例子。這一命題後來在中國被簡化了,稱之爲“一分爲二”。這一命題的缺點就在於它過於簡單。它僅指出一個物質實體可以分爲兩個或更多的物質實體,所以它能說明的道理很有限。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中國式辯證唯物主義理論,本身也沒有多大的價值。因爲它只是在物質生物質的圈子內打轉,越轉越昏,分不出宇宙的虛實結構來。單純從物質的角度看,按照儒家的觀點,物質不可能是無限可分的,而是分到一定程度就分不下去了。當然,這一程度並不是固定的,而是視人類所掌握的技術而定的。以今天人類掌握的技術爲例,物質分到了粒子,就分不下去了。
我們再返過來從虛處看。
小儒剛才格物時,把虛處都抛在了一邊。可是,我們是否真的能把從那件衣服中分出來的“虛空”丟掉呢?不能。那些虛空並不是任意的虛空,而是從這件衣服裏面分出的虛空。也就是說,它是這件衣服裏的“虛的存在”部分。剛才小儒格物,格著格著把衣服格丟了,就是因爲在格物的過程中,每一步都只專注於物體,而把空間丟掉,結果一丟掉虛空,衣服就不存在了。現在需要把剛才抛在一邊的虛空找回來,衣服才又回來了。這就是說,這件衣服的存在,離不開它的虛的部分。
小儒晏新明壬辰年寫於法蘭西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